近年来,阿克提坎墩乡伊斯克吾塔克村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乡村发展全过程,以“嵌、安、润、福”为核心发展脉络,通过空间共融、文化共润、幸福共享、稳定共护的“四维实践”,创新践行各民族互嵌式居住发展格局,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
一、“嵌”字为基,空间互嵌筑牢团结根基
打破传统民族聚居模式,推行“插花式”居住布局,各民族群众交错分布,共同生产生活,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乡村居住布局。汉族群众积极发挥农业技术优势,向少数民族群众传授棉花、甘草、板蓝根等经济作物种植技术,推动全村经济作物亩产提升30%。村党支部书记冯建君介绍道:“过去,村里汉族群众和少数民族群众还没有实现互嵌式居住,本地少数民族群众的农业种植技术粗放落后,棉花镰刀打顶、小麦无肥种植,产量低收成差。通过积极推动各族群众互嵌式居住,汉族群众向少数民族群众传授种植技术,目前亩产都有很大提升。邻里之间还通过合资购置大马力拖拉机、无人机等现代化农机,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伊斯克吾塔克村人均纯收入5.43万元,同比增长11.9%。全村85%的家庭购置了小轿车,在县城、库尔勒等地购置了房产,空间的互嵌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
二、“安”字为要,稳定守护和谐安宁家园
通过发挥“网格+联户”、联户“约”会等机制,将民族团结纳入村规民约。全年自发化解矛盾纠纷15起,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面对极端天气,各族群众共同抢修灌溉渠道,助力尽快恢复灌溉,抢抓农时;2023年,该村孤寡老人吴有志去世,村干部和吴有志的少数民族邻居共同为其料理后事。“我们大家平时都是有事好商量,群众之间发生矛盾纠纷,我们第一时间通过入户走访、村民大会、联户‘约’会,把道理讲清楚,各族群众互相谦让、互相理解、互相包容,相互之间的矛盾纠纷都能疏导化解。”村党支部副书记范琳江说道。稳定的社会环境反哺经济发展,逐步形成“团结—稳定—发展”的格局。
三、“润”字为魂,文化浸润滋养心灵家园
“老罗,来我们家一起喝酒吃肉,一起过节!”三组群众麦麦提·喀斯木逢年过节便邀请汉族邻居到自己家里共度佳节。伊斯克吾塔克村以文化为纽带,构建“节日互庆、语言互通、艺术互鉴”的交融机制,春节期间,少数民族群众与汉族群众一起包饺子、贴春联、共贴“福”字;古尔邦节时,汉族群众参与少数民族群众家庭聚会,共同品尝手抓饭、烤肉、馓子等特色美食;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常态化举办文艺活动、演讲比赛、“串门走访”等活动,18 户少数民族群众全部 “能说会用国语”,实现了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2025 年以来,全村已开展文化互鉴活动 24 场次,参与群众超 1200 人次,连续四年在且末县社火文艺汇演比赛中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中华民族一家亲” 的理念在文化浸润中深植人心。
四、“福”字为本,幸福共享绘就民生画卷
村党支部始终将农民增收作为重中之重,立足特色产业,积极发展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项目,逐步构建起稳定的农民增收渠道。创办“独一处”榨油厂、饲料厂等村办企业,积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2025年预计收入将突破40万元。在为全村群众分红盈利的基础上,借着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为辖区流动务工人员免费送去米、面、油等慰问品;重视青少年教育,通过举办假期小课堂、“一对一帮带”等形式,不断提高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孩子的学习成绩,2024年以来,有3名维吾尔族学生考入新疆财经大学等重点大学。村民艾萨·麦麦提明利用与自己的汉族邻居一起送孩子去内地上大学的契机共同赴南京、成都等地观光旅游,拓宽视野的同时深化情感联结。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富足,让“幸福伊斯克吾塔克”成为各族群众的共同追求。“以前想都不敢想能开上小轿车、送孩子上大学,现在这些全实现了!”村民艾尼·喀迪尔感慨道。
走进如今的伊斯克吾塔克村,看到的是红火的产业,听到的是爽朗的笑声,满眼都是“社会安、日子富、人心齐”的好光景。下一步,该村将继续深化“四维实践”,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绽放得更加绚烂,为且末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更坚实的基层样板。
关联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