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落实且末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推进会精神,阿羌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五个坚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取得实效。
坚持高位推动,进一步把创建工作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8月4日,阿羌镇召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推进会,再次组织学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民族团结关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过程,就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也是合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强化阿羌镇民创办监督检查作用,推行各村“互观互检”交流借鉴,完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测评指标体系,以“指挥棒”作用促工作实效。
坚持全面立体扩展,进一步实现创建活动全社会广覆盖。积极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联动开展,将创建工作延伸深化到牧区、网格、联户,适应民族创建工作新常态,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将心比心”,伸出援手、送上温暖,巩固已有阵地,加紧弥补空白,不断拓展创建活动的覆盖面和纵深度。同时,做好暑期学生宣传教育,把爱我中华的种子从小埋在孩子心中。针对大中小学的不同特点,用好“六点半”小课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演讲、升国旗宣讲等平台,有侧重地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教育、社会实践、中华传统文化学习,与学生互动,增强孩子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知。
坚持思想文化引领,促进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进一步巩固发展阿羌镇与三十七团连队兵地共建互嵌工作,签订《兵地共建结对帮扶协议》,在干部交流挂职、工程项目用工、商铺互嵌、夜市巴扎互动等方面,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打好“民族文化牌”,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挖掘特色牧区村镇文化,积极申报“温归”“羌宛云牧”商标,延续淳朴厚重的古西域三十六国“小宛国”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成为承载乡愁、传承文明的故乡。加强民族文化展示交流,镇文艺小分队编排塔吉克族舞蹈《欢乐》、蒙古族舞《白马》等巡回表演,使各民族相知、相亲、相惜,不断增强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家庭活动,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定期组织参观烈士陵园、县博物馆、治沙站,开展“我和亲戚游家乡·共叙成就感党恩”活动,以联户“约”会为载体广泛开展政策宣传、公益事业、邻里互助,大力倡导群众崇尚文明、移风易俗。

坚持改革创新,促进创建活动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阿羌镇注重创新载体和方式,注重创建工作的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加强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村镇图书角、广播电视“村村通”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的监督指导,确保传播积极向上、富有正能量的文化产品。推动全民阅读走深走实,做好上级免费赠阅出版物的上架使用,开展流动阅读服务,通过4·23世界阅读日、我的书屋我的梦等阅读推广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健全农家书屋管理制度,每天开放8小时,有科普类、少儿类、文学类、畜牧养殖类等类型,为群众建设美丽乡村提供文化滋养和精神支持;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扩大宣传。文旅结合、旅网结合,办好乡镇旅游日活动,动员群众一同参加民族节庆、传统体育运动“刁羊”等活动,在交流中加深各族群众的了解,在互相学习、互相欣赏中增进感情;发掘和培育民族团结模范典型人物,带动创建活动向纵深推进。“七一”表彰了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科室”“示范家庭”,让“模范个人”走上讲台讲好民族团结故事。继续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长廊和示范基地,积极组织开展活动,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细节及意义充分呈现出来,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坚持务求实效,让各族群众都有获得感。阿羌镇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与促发展、惠民生结合起来,让民族团结创建走进群众心里。践行共享理念,有效盘活各类公共文化服务阵地资源,优化整合空间布局和功能,打造老年之家(休闲娱乐室)、志愿者之家(心灵驿站)、少年之家(益智游戏体验室)、牧民之家(茶话室)、青年之家(VR体验室)、农家书屋、红色电影院等聚集儿童、妇女、中青年、老年人不同需求的活动区域和服务项目,形成一站多点阵地体系,配备专人负责,全天候开放;锚定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促进共同富裕。阿羌镇树立民生导向,多次召开“一乡一品”部署会,围绕“畜牧业主导产业发展、打造粮食基地、发展奶制品和农旅结合的旅游业”定位,明确“优种扩畜、增地稳粮、乳香富民、纵马游宛”发展口号,布局一批重大项目,做大做强牧区特色优势产业,激发牧区牧民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持把改善民生放在对口支援的优先位置,项目资金最大限度地用于破解民生难题、促进乡村振兴。重点围绕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突出问题,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实事;坚持依法治理,打造“马背上的库尔班”司法品牌,用好阿羌人民法庭和人民调解组织,利用亲情优势、乡情优势、“品牌”优势开展矛盾化解。
新征程上,阿羌镇将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持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营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条件和氛围,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阿羌力量。(通讯员:马程)
关联稿件: